手機已經成了現代人上廁所的“標配”,玩手機一時爽,但在無形中延長你的排便時間,為你將來被痔病所困擾埋下隱患,越來越多的“戀”廁族正在成為有“痔”青年。
我國18周歲以上人群中,肛腸疾病患病率高達50.1%,其中痔瘡占98.09%!所以,“十人九痔”絕不是浪得虛名,如何避免成為一名有“痔”青年?
“戀”廁一族
小心成為有“痔”青年
首先,我們要弄清楚,好好的屁股,為什么帶著手機上廁所后,就跟痔瘡息息相關了?
內痔,實際上是就像一個‘墊子’——直腸末端粘膜下動靜脈竇集合的血管團,俗稱肛墊,是正常肛門直腸結構的一部分。痔瘡實際上就是肛墊內的血液流通不暢,造成淤血腫脹和表面黏膜發炎從而導致便血、脫垂等癥狀。
因為進化人由爬行轉為直立行走,相比四肢著地的動物,人體的血液因重力因素自然向盆腔部位聚集,血液壓迫于肛墊,導致痔瘡。所以說痔瘡也是人類特有的“文明病”。
而排便時玩手機會造成注意力分散,不知不覺中排便時間延長,腹壓增加,靜脈回流受阻,肛門充血,引起靜脈曲張,時間一長會引發痔瘡。
所以,避免成為一名有“痔”青年,不妨對照著痔瘡的典型癥狀檢查一下:
1. 排便疼痛:曾有人形容,每次犯痔瘡,我都感覺馬桶里開出一顆仙人球。如果有明顯的排便疼痛,請警惕;
2. 大便出血:一般來說痔瘡出血是鮮血,多是排便大便排出后滴血或者噴射而出,沒有夾雜物,就是單純的血;
3. 脫出:當痔瘡“生長”到一定大小的時候,在糞便的擠壓和推送下就會脫出肛門外面;
4. 肛門潮濕瘙癢:痔瘡體積過大會分泌液體,導致肛周的潮濕、濕疹,日久就會造成瘙癢的癥狀。
痔瘡分三種
看看你是哪一種?
如果不幸發現自己成為一名有“痔”青年,首先要判斷是內痔還是外痔。
外痔:在肛管開口外的痔瘡,容易增生形成皮贅,排便時劇痛;
內痔:在直腸內的痔瘡,容易出血,不一定痛;
混合痔:一半在里面,一半在外面,內痔和外痔的癥狀都占齊。
其實,在痔瘡中,內痔是占大多數,而內痔按照嚴重程度分為四級:
Ⅰ度:便時帶血、滴血或噴射狀出血,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,無痔脫出;
Ⅱ度:常有便血,排便時有痔脫出,排便完自己縮回去;
Ⅲ度:偶有便血,排便、久站、咳嗽、負重時有痔脫出,用手才能懟回去;
Ⅳ度:偶有便血,總在外面掛著,弄不回去。
得了痔瘡
一定要“挨”刀嗎?
即便得了痔瘡,也不是都需要去切一刀。
首先是保守治療,對輕微的痔瘡,比如Ⅰ度內痔,一般是采用抹痔瘡膏、塞痔瘡栓或者口服藥、加強飲食的調節等方法治療。
而當痔瘡不停脫出,吃藥也沒有用時,可以采用微創治療對Ⅰ度、Ⅱ度和部分Ⅲ度內痔進行治療。一個是內鏡下套扎術治療:通過內鏡插入肛門找到痔瘡,將套扎圈放在痔瘡根部,然后套扎起來,阻斷痔瘡的血流供應,使痔瘡逐漸壞死脫落。還有一種是內鏡下硬化劑治療:通過內鏡插入肛門找到痔瘡,將能破壞痔瘡血管團的硬化劑注射到痔瘡的小血管間隙,痔瘡發生無菌性炎癥和纖維化從而逐漸萎縮。還可以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治療。
對于部分嚴重的Ⅲ度、Ⅳ度內痔,已經錯過了微創治療的時間,只能手術將痔瘡直接切除,但手術切除傷口大,容易出血,疼痛感較強,術后恢復比較漫長。所以有了痔瘡伴有便后出血、脫垂等癥狀,還需要早期微創治療,避免進一步發展。
痔瘡并不能根除
術后要做好預防
1. 養成良好排便習慣:首先是不要帶著手機上廁所,將如廁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,最好是在10分鐘以內。
2. 如廁可帶上小板凳:如果家里使用的是馬桶,上廁所時帶上一個小板凳,坐在馬桶上然后腳踩在小板凳上如廁,這樣會讓排便更順利。
3. 多吃果蔬少食辛辣:要吃高纖維的食物,減少辛辣的飲食,多喝水,加強運動,避免久坐,防止便秘。